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

管碧玲:大魄力改革人力結構 始能提升中研院學術競爭力(影音)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4/1)邀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進行業務報告,立委管碧玲針對中研院的學術競爭力提升問題提出質詢。管碧玲表示,去年10月中研院作出一份「學術競爭力分析」,顯示不論其論文數、論文被引用次數、平均每篇論文被引用次數、引用次數排名前1%的論文數表現都極不理想;管碧玲表示,台灣全國投入研發的經費連年以8%的速度成長,中研院預算也連年以5%的速度成長,經費的成長卻不能帶動學術競爭力的成長,是中研院人力配置出了問題,其6,032人支援研究人力中,逾半為研究能力較低的約聘研究助理,管碧玲認為中研院應進行研究人力配置的改革,擴大高研究能力者的規模,才能提高學術競爭力。

管碧玲表示,中研院去年10月提出一份「學術競爭力分析」報告,其中顯示中研院在北京大學、香港大學、首爾大學、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柏克萊大學、布朗大學等23個研究機構中近11年的論文整體表現:「論文數」10,855篇,敬陪末座;「論文被引用次數」99,305次,僅勝過中國復旦大學與中國清華大學;「平均每篇文章被引用次數」9.15次,排名第13;「引用次數排名前1%的論文數」117篇,僅勝過中國復旦大學。此些量化指標顯示中研院論文無論是質或量都表現得極不理想,影響國際學術競爭力評比。

管碧玲表示,行政及立法部門一向都對中研院預算相當尊重,近5年來預算連年都以近5%的速度成長,而全國投入研發經費占GDP比例雖比日韓少,但自1998至2006年台灣研發經費占GDP的比例自1.91%成長到2.58%,成長率35.08%,同時期日本僅13%,韓國38%;而台灣政府部門投入研發經費比台灣占31.4%,僅次於英國31.9%。

管碧玲認為,成長的經費未帶來成長的學術競爭力是因為人力配置有問題,中研院776個研究員,每人可獲得7.77個支援研究人力,較維吉尼亞大學4.7個、柏克萊大學4.6個、新加坡大學1.8個、京都大學0.8個都高出許多,中研院98年1,502員額編列22.6億元預算外,尚編列17.1億元雇用3,057位臨時人員擔任助理,試問,中研院大部分研究主力都倚賴臨時助理人員,其研究成果怎能期待?

管碧玲認為,中研院應將這種金字塔型的研究人力結構徹底改變為橢圓形結構,減省人數多而研究能力低的研究助理數量,以大幅提高高階研究能力人員的規模與薪資,中研院唯有大魄力的改革才能大量延攬優秀人才以提升學術研究競爭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